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地圖上最美的問號讀後感

山林有情、我也有義

一直以為路是人走出來的,來到阿帕拉契山徑才知道路是人做出來的,
而最上乘的美學是做過不留痕跡徐銘謙

    從前孩子們小的時候,經常有機會帶他們去爬山或是生態旅遊,也常有機會踩在各式各樣的步道上,有水泥石階的、木製棧道與原始自然土徑等。常常的,初接觸環保知識的我會去思索究竟哪一種鋪面才是最正確的步道呢?可惜不太上進的我一直沒有那個熱情去尋找答案,直至今日被迫鴨子上架(應該說誤打誤撞才對!),看到這本銘謙老師的作品,才恍然大悟解開心中曾經有過的疑惑。

    有熱情、有興趣去做一件正確的事情所得到的果效當然驚人!銘謙老師經常在思考什麼才是「好」的步道,於是乎她遠赴美國「阿帕拉契山徑學校」參與一個六週的學習課程,她書上說這是一個追隨「夢幻步道」的旅程,她學會了像山一樣思考、聽步道在說話,每天都有新視野。她從完全不懂步道,利用她的熱情克服了種種的障礙,不僅學會了鋪設泥土路、石階、修建山屋、廁所和木板橋,還精益求精的發明了新的碎石方法,號稱工作隊的傳奇人物,還因為愛發問,被封為「愛問一千個為什麼的銘」;此外她被譽為台灣之光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她還被領隊讚為最喜愛義工的前五名咧!

    銘謙老師真的是一位令人欽佩的女性,她隨時有辦法以宏觀的角度或微觀的角度互相切換的去看事情,什麼才是好的步道?步道對周圍環境究竟有何影響?如何將影響降到最低?因為讓政府發包的步道,往往淪為濫墾,有辦法結合民間熱情和專業,建造出最理想的夢幻步道嗎?我們喜歡親近大自然,但是我們真的理解大自然嗎?

    這條全長約為3500公里的阿帕拉契山徑,是無數人次步道志工參與完成的偉大工程,目前還不斷的擴大增長當中。人工所做的步道,以不留痕跡的工法完成,對環境衝擊降到幾乎沒有,這才是真正熱愛大自然、理解大自然的方式。看到這本書,真的發現美國人愛環境愛生態愛到骨子裡,若我們再不更改我們對環境的方式,真正的去理解它的存在,愛它親近它卻反而傷害了它,這絕非我們的本意。

    讀這本書,不需要專業的知識,不必是專業人士,白話易懂而親民,但願我們有生之年有機會經過步道遊歷山林,能夠體驗到環境與我們對話,就像書中說的:「當你彎下腰來,你便會聽見我輕聲歌唱的詩句,有時是山椒魚鑽洞泥土的窸窣,有時是樹梢高昂的鳥語,有時是風吹樹葉的松濤,有時是掛雲大山的靜謐,就像戀人叼絮的鳥語,當你聽見,你會知道那就是緊密相連的愛。」

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綠色EQ讀後感

用心的綠色消費

    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也是政府機關、企業主、製造端以至於全球每一個人都需要一讀的精采作品。 「從搖籃到搖籃」是從工業設計的角度來解決人類的問題;「綠色EQ」則是從商業的角度來解題。 對於地球生態的維護,大家都有一致性的認知,明白再不落實綠色消費就要來不及了,而企業家顯然掌握了這一個原則與心理,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要,於是生產了所謂的綠色商品,實際上是漂綠的商品,來滿足消費者那種害怕買到對地球有害或對人體有害商品的恐懼心理,達到銷售的目的。 在行銷的過程,各行各業負面的真相不斷的被淡化。

    什麼是漂綠呢?維基的解釋是: 漂綠Greenwash)是由「綠色」(green,象徵環保)和「漂白」(whitewash)合成的一個新詞。用來說明一家公司政府或是組織以某些行為或行動宣示自身對環境保護的付出但實際上卻是反其道而行。他們投入可觀的金錢或時間在以環保為名的形象廣告上,而非將資源投注在實際的環保實務中。

    商業廣告引誘我們消費:購買A商品可以拯救地球,B商品可以為地球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購買C商品一起做環保。環保變成了一種廉價的專有名詞代表,就好像在洗腦一樣,只要使用這些環保專門術語,無疑可以化解人類對自然生態的憂慮,原來愛地球這麼簡單。此外,網路與部落格也被頻繁廣泛的使用著,製造者說明產品的原料與製造地,但它的真實性如何呢?實在啟人疑竇。

作者丹尼爾˙高曼透過「綠色EQ」這本書,教導我們什麼是「生態智商」,就是從自己的消費行為做起,知道自己的行為如何對自己的健康、對地球、對社會產生衝擊。生態智商既然那麼重要,新技術也日新月異,這種與環境共同生存的智慧,每個人都必須靠別人協助,也就是「互助合作」,運用集體的力量,將資訊集結起來使之透明化,才能駕馭。

資源回收與減少購買比不上在製造端設計時,就將生態衝擊做為考量。生態的衝擊以產品生命週期為評估基礎,包括三個領域:地質圈 (包括土壤、空氣、水、氣候)、生物圈 (包括人類身體、其他動物與植物)、社會圈 (人性的考量,如工作條件)。將這些數據化,清楚的標示在商品上,使商品徹底透明化,這衝擊不僅限於地球環境,包括我們的健康以及社會的公義都要周全考量。如果有這樣具公信力又簡單清楚的資訊,關心的人很容易就能做出選擇。評鑑不好的商品,自然銷售就會變差,生產者被迫必須做出改變。消費者等於是用鈔票當選票,對環境的保護做出一份貢獻。

    支持真正的綠色商品與企業,就必須建立這樣一套「產品透明化資訊」的知識系統,讓消費者與企業都擁有綠色智能,才有可能成為正向的改善機制。這個機制對真正有效節能減碳的廠商,有正面鼓舞的作用,也能使企業主扭轉觀念:環保才有賺錢機會!綠色特質也讓商品有高價值、高市占率、高顧客忠誠度,真正的環保才有生存空間。

    在網路上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消費意識抬頭的今天,正在持續的進行揭發漂綠的行為。產品如何避免被貼上可怕的「green wash」標記,是企業掌舵者的的智慧,也是所謂的防禦策略,目前正被許多領導品牌採用,因為他們要在這高度網路化時代努力實現真正的「Good Citizenship」。

2011年8月26日 星期五

「從搖籃到搖籃」讀後感

   
「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以下我們簡稱C2C,是William McDonoughMichael Braungart的作品。 C2C其實在2002年已經問世,然而台灣的翻譯著實太慢,使得我們一直到20081月才能一窺堂奧。到了08年的8C2C已經七刷了,這本書受歡迎的程度可見一斑。 

    讓我們想一想:環保運動這麼多年以來,已經提出了各種不同的方案和思考途徑,然而我們的環境因此而終結災難了嗎?並沒有!企業真正的投入環保了嗎?也沒有!大家被動的思考模式,並沒有為人類帶來主動的產業鏈。C2C這本書提出了主動積極的解決方法,它告訴我們現在才來思考"減少污染"減少破壞,這是人類的想像力失敗,我們不該在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傷害裡想彌補找出路,必須殺出重圍,創造第二次的工業革命,它教導我們要向大自然學習,目標不是減癈,而是無廢。大自然裡的每樣東西都是有用的,沒有廢棄物;環保運動就是創新觀念,真是又酷又炫!

    另外,減少破壞不等於保護環境,畢竟減少破壞還是破壞啊!只是減緩它的速度而已,無法停止環境破壞和資源耗損。可是如何做到零碳生活呢?除非大家都結束生命才有辦法吧!所以為何不讓碳變成有益的碳、健康的碳?真是環保界的先驅者,總是走在眾人之前,看的也較遠。不知道擁有這樣的視野算是一種天賦嗎?

    因此下一波的工業革命應該是什麼呢?一般的產品設計都是從搖籃到墳墓(送到焚化爐或掩埋場),而C2C教導我們,新產品的設計要從搖籃到搖籃!這真是撼動了從工業革命以來的產業核心價值,告訴我們應當在設計之前,就先考慮環境影響和產品週期,也就是要考慮到未來的可反覆使用性以避免造成更大的災難。成分混雜的產品,怎麼回收也不過是Frankenstein(科學怪物)和monstrous Hybrid(怪誕複合物)的差別罷了!所以,企業家未來必須考慮的是如何生產對環境有益的商品,使環境與工業雙贏

    目前我們日常使用的產品中,尚未有如此先進的概念,使得我們消費者常常在使用商品時,產生一種不可言喻的罪惡感,如果有一天,我們可以不再擔心害怕該有多好!曾看過一篇有趣的文章說:「如果我是個生物學家,要我出一題考題考學生,我會出這一題:人類相較於其他生物,最獨特之處是? A) 擁有發達的大腦。B) 發動戰爭。C) 改變氣候。D) 製造並使用工具。E) 以上皆是。F) 以上皆非。答案出人意外竟是:(F)。為什麼呢?因為鯨豚也有發達的大腦,黑猩猩也能發動戰爭,牛能產生甲烷改變氣候,黑猩猩就能製造工具。想來我們唯一較獨特之處就是製造垃圾吧!所以囉,希望沒有垃圾的設計,能夠成為未來產品的主流。
    Youtube網站上有William McDonough的精采演說「從搖籃到搖籃的智慧設計」也一併推薦大家喔!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HOME-搶救家園計畫

地球-我們的責任

   人類是地球上最晚出現的生物,可是我們的本領真大,可以將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及植物趕盡殺絕;號稱萬物之靈,除了比其他生物會思考之外,我們也心胸狹小,不願與世上其他物種一起分享地球資源,只著眼在自身的利益上,還有禁止不了,源源不絕,巨大無止盡的物慾和佔有慾。

    近幾年,透過各式各樣令人咋舌的天災,我們都知道地球出了問題,這些越來越頻仍的天災,都是地球的反撲,都是地球對生態危機的控訴,然而我們真的知道問題有多嚴重?有哪些問題?我們有辦法解決嗎?

    HOME搶救家園計畫」這本書,站在一個世界公民的角度來看地球所經歷的浩劫,最重要的是它還提出建言,叫我們不致悲觀,因為無知和放棄都會讓我們陷入萬劫不復。這本書也告訴我們,世上任一物種都是必須的,不管是目光所及或是我們肉眼所看不到的生物,包括細菌在內,不論美醜、大小、氣味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我們人類各種的經濟活動和行為,卻否決了它們的生存權,我們對生態的衝擊,完全超乎我們自己的想像,渾然不知我們天天扮演劊子手的角色,使生物滅亡的速度比過去快了1000倍!
   
    這個世界給我們的價值觀就是要拼命賺錢,拼命消費,人活著才有價值;可是若是我們這樣繼續下去,很快連我們立錐之地的地球就要枯竭,無論多高的GDP,多高的國民生產毛額都無法使地球修復,無法給我們的子子孫孫一個未來美好環境的保證,那我們現在所謂經濟高度的成長又有何意義?

    HOME搶救家園計畫」這本書,藉著實際拍攝到的影片,告訴我們現在地球面臨了什麼樣的危機?為什麼會這樣?我們該如何做來拯救地球?有極高的說服力,讓我們能夠更加具體的明白世界各地所遭遇到的環境問題,還有我們個人能做些什麼,以避免我們地球上的物種甚至是我們人類在這個世上被滅絕!唯有我們每個人都做了努力,全體總動員了,才能影響政府決策,為不正確的妥協行為提出嚴正的抗議。但願從此以後我們不再是沉默的觀眾,能蛻變而成拯救地球的主角。

    全球暖化可能造成的環境變遷,必將逐漸突顯環境難民的潛在性危機,這包括了搶奪地盤與搶奪資源。同樣的水資源、礦物資源、土地資源都將逐漸減少,也將不足以應付龐大的世界人口成長壓力與開發中國家經濟變好,對物資的需索高漲。該怎麼做正考驗我們人類的智慧!

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生態瞬間讀後感

    這是一本有關我們台灣在地生態的書,更難能可貴的是,方偉達老師除了將自然生態與人文做結合以外,還站在制高點思考漢人和原住民之間的生態關係。

    記得在讀「太陽房子」時曾讀過一句德國諺語:「從來沒有好事情,除非有人做了好事情」,有意為台灣生態貢獻一己之力的老師,想要蒐集一些臺灣原有的,或是現在沒有的東西,也反省思考說,臺灣還有什麼東西是值得我們做的?",就是這份愛這塊土地的心使然,讓他上山下海在所不辭。此外,因為台灣歷史文獻缺乏生態的歷史,於是他走訪台灣原住民,擷取口述的已經模糊的歷史記憶;近代的生態議題他也不忽視,不管是保育、復育和教育都是以生態實際調查為基礎來描述。

    我最欣賞方老師的是那一份「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寶貴情操,台灣很小卻物種繁多,生態多樣性十分豐富,是世界數一數二的,為什麼過去那些到處都看的到的動植物,現在卻十分稀有?使盡一切的力氣,方老師說也要把它們"全部救回來"!好事情從自己做起,也會吸引更多的人來做更多的好事情,這一份恬適的心真令人動容。

    人類在大自然當中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角色,近代卻由於不斷耗用資源,而引起了生態問題,其中又以生物滅絕的問題最嚴重。今日在相機鏡頭中瞬間捕捉到動植物的美麗倩影,是否在不久之後就再也見不到它們的蹤跡?如果因著我們的漠視而造成物種的永遠消失,屆時想要復育也不再可能!此外,人類的福祉與各物種之間也環環相扣,損失最大的永遠是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

    生長在台灣的生物中,大約有1/4是全球任何其他地方所沒有的,而其他3/4物種的遺傳特徵也往往是非常獨特的。讓我們了解、保護、並永續利用這個島嶼的生物多樣性與保護台灣的自然資源,這是大家的基本義務,如果做得到,對未來子孫的福祉、健康、及安全將可能提供重大的貢獻。

    我們更要重視並身體力行保護世界各地的生物多樣性,同時特別將永續性做為經濟及其他相關事務的主要考慮因子,如此將使台灣能在促進全球性了解,並改善全球人類的生活上有獨特的貢獻。

    這本書圖文並茂,生動的捕捉了動植物的身影,每一個瞬間停格的畫面都能近距離看到動植物真實的樣貌,加上方偉達老師生動又別具用心的文字,人文、歷史和生態密切的結合,精采又令人咀嚼回味不已。

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綠色魔法學校讀後感

不沉的方舟

一味鼓勵綠色採購,不要求建設減量、設備減量、裝潢減量的綠建築迷思,
終將會像鐵達尼號郵輪般沉入大海。

    最近看了一部極富教育意義的印度寶萊塢電影「三個傻瓜」。片中對於教育體制的省思和反諷,教育真正的本質為何,有通透的見解,看了令人有笑有淚,尤其在升學主義一樣激烈沉重,家長們同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台灣,更是不覺使人咀嚼再三,深感於我心有戚戚焉!

    有如「三個傻瓜」寓意一般,為著匡正大眾對綠建築的迷思,林憲德教授在「綠色魔法學校」ㄧ書中提出了「平價」綠建築的概念,以及什麼是真正綠建築的精神。林教授在這本書裡自嘲的提到自己的團隊是ㄧ群「建築傻瓜兵團」,編織著拯救地球的美夢;是ㄧ種使命感吧?我想。這種傻勁,也的確教人動容。他所召集的這群「阿甘」,來自學術界與實業界,立志以個人的專才,跨領域的合作,合力打造一個「零碳綠建築」,這是ㄧ個真正將綠建築落實的案例,也是立在世人面前的一個模範樣本。

    從前我以為依照歐美人士所訂的標準就是真正的綠建築,那才是範例。可是我錯了,而且錯的離譜!綠建築乃是因地制宜的,因著氣候的不同,有不同的工法和低碳節能的設備。相對的,他國的綠建築認證也並不適用於我國。慶幸我國早在1999年就獨自發展了自己的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是亞洲第一個,也是全球第四個上路的系統。

    定意要把這座「綠色魔法學校」要蓋的又酷、又美、引人注意,要便宜、自然、本土技術工法,要讓大家耳目ㄧ新,還要教育大眾這樣的綠建築並非遙不可及,你我都可以落實,林教授說實在壓力很大,但是「綠建築」並非遙不可及的理論,它是生活中的靈感,並非媒體所說的高科技設備。他批評不該將綠建築視為商機,或是當成太陽能晶片與綠色產品的拼裝車,為了商業利益,對綠色科技違反環保事實,報喜不報憂,嚴重誤導了綠建築的真諦。語重心長,令人感到愛之深、責之切!

    事實上我們都被假的「綠建築」騙了!真正的「綠建築」應該是「平價」、「無華」、「儉樸」、「重複使用」和「減少管理」的。林教授堅持使用便宜又低科技的技術,徹底的釜底抽薪,源頭減量。此舉讓我心對綠建築嚮往不已,不是有錢人才能擁有綠建築,也不是擁有科技長才的人才能設計綠建築,只要有心,你我都可以做到。我想觀念的改變,的確有助於「綠建築」的普及化。

    這座依據聖經中諾亞方舟精神所造的「綠色魔法學校」是注重細節的!細節小到考慮廁所的牆面、百葉門窗、可換氣的窗框等,可以說無微不至。另外,零排放的生態水循環;空調設備要減量,以舒適節能為主(去除不良因子等);省電燈泡並不省電(我們又被騙了),照明設備要抑制超量設計(避免不必要又無效率的照明);少用大玻璃(耗能),多用遮陽;多開窗戶吹吊扇(空調節能),徹底通風減少空調(多設通風口);為了減少碳排放量,使用比水泥結構強度高1.4倍的中鋼公司捐獻的工廠廢棄物高爐水泥作為混凝土(廢物利用),不使用高污染的磁磚,改用隔熱外牆塗料,電器設備和牆面塗料也都有綠建材標章,可以說是100%綠色建材,以減少室內空污,此外更考慮了生物的多樣性。65%節能而且完全不排碳,從建築方法、建築觀念到建築材料都是創新,用的建材都是平價國產品,減少碳足跡以救地球。

    很多建物都標榜是綠建築,但畢竟「綠建築」並不是趕時髦,每個細節環環相扣,真正用心明白它的意義,確實發揮創意去執行,不是喊喊口號,做做樣子,迷信的使用昂貴又低效率的高科技產品就好了。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建築業又是ㄧ個極度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真心的期盼,有朝一日,綠建築成為我們國民的一種義務,讓我們用真愛來救地球吧!

    閱讀這本書,更正了我許多有關綠建築的不恰當觀念,或許我該到成大綠色魔法學校實地去參觀一下,讓現場的體驗,感動我的每一條神經!



2011年4月29日 星期五

太陽房子讀後感


讓『節能』成為建築的基調

綠鳥(環保人士)們最嚮往的生活就是eat green, grow green, plan green;建築物的節能就屬plan green中的一環。

拜讀了胡湘玲博士的「太陽房子」之後,才知道台灣現在最夯的綠建築話題,在積極的德國人心目中,活出一個注意細節的綠生活,早就是一個基本的生活態度。他們對於建築物的細節、精算,簡直面面俱到!在今年311日本海嘯造成核災以來,世界各國不是紛紛凍結核廠,就是暫時關閉核廠進行安檢,但對環境友善的德國早在十幾年前,就已中止核能的使用,通過「再生能源法」,推出綠色能源、節能科技與太陽房子,使經濟與環境作強力結合。

胡湘玲博士介紹以下幾個有特色的城市讓我們認識:

自由堡:集合式住宅(比獨立住宅節能)的整建工程,外牆全鋪滿太陽光電模組帷幕,完全沒有令人討厭玻璃帷幕的刺眼強光,強調老房子整建比新建屋還節能。另外還有令人瞠目結舌的樹房子,夏天背對著太陽旋轉,冬天卻能面對著太陽轉動,節能、減廢、隔熱、採光好、美觀、健康舒適、實用又便宜,產的電自己都用不完,cool!其實太陽光電板的產能效率不高,可以有這樣的成果完全是因為考慮到建築物本身的節能。有了陽光,難怪沒有自然資源作為奧援的自由堡,可以吸引追尋愜意綠生活的綠鳥來此定居。

明斯特:相信嗎?冷氣比暖氣耗能!在腳踏車充斥的大學城明斯特,有一座展示「永續建材」的建築與能源展示中心,成為產官學與消費者之間的透明溝通網絡,以鋼、木、石、玻璃興建。隔熱建材的使用、開窗的方式、在地資源的利用和被動式的節能方式,創造了低耗能又舒適的生活。他們的隔熱建材真令人嘆為觀止,有大麻、亞麻、羊毛、木頭纖維,也有用回收舊報紙和舊衣製成的纖維磚,加上在地的技術工法,擁有絕佳的隔熱效果以延遲熱傳導,這是相同厚度的水泥牆無法比擬的!更重要的是永續建材不會對氣候造成影響。

柏林:有一棟「柏林能源論壇」建築是「未來辦公室建築」之ㄧ,得過德國的建築物理獎。做事不含糊的德國人,把190根水泥柱打到8.5m的地下,利用土層隨著季節變化儲存冷或熱,將能源科技與再生能源作巧妙的結合,為了建造低耗能的家園,真是機關算盡!為了善用太陽光電,有七百多座的教堂都穿上了太陽光電板,連古蹟也不例外。他們的努力溝通,以尊重歷史的態度來達成生態合諧的成就,值得世人學習!

魯爾區:曾經沒落的重工業之城魯爾區,是全國失業率最高、居民嚴重老化的地方,高油價時代來臨,又再度因為燃煤火力發電、天然氣、燃油與生質能發電,成為德國最大的能源供應中心。尤其是最有意義的再生能源-生質能發電(可以減低溫室氣體的產生),可以在不釋放有毒物質的條件下,轉換成乾淨能源,供家戶與電廠使用。最令人稱道的是,因著科技與節能的結合,利用井中沼氣產能的夢仙旎舊礦區成了未來建築的理想典範,這個太陽房子用玻璃光罩調節室內日照、溫度與溼度,來創造舒適的微氣候環境。來這裡不用看天氣,無論室外是多惡劣的天氣,一進入,都是明亮溫暖的好天氣。

過度重視核能與倚賴石化產業的台灣,也欣見重視永續建材與再生能源結合的台大綠房子、成大的綠色魔法學校與久典台電南展館等作品。房子和能源有絕對的相關性,外殼的節能似乎是台灣比較弱的一環,節能建築必是未來的新趨勢,高緯度的德國都能將太陽所提供的能源使用到如此淋漓盡致,太陽能源豐富的台灣,更須將建築與氣候做更強力的結合,以打造更舒適節能的空間,希望德國能、台灣也能!

台灣不需要核電廠,需要的是人民節能的再教育,政府的政策等來配合。畢竟不管是何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減少能源的耗用,才能避免能源爭奪大戰的產生,但願我們都能成為太陽房子的新居民,住進去之後大家都不必再使用健保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