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的綠色消費
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也是政府機關、企業主、製造端以至於全球每一個人都需要一讀的精采作品。 「從搖籃到搖籃」是從工業設計的角度來解決人類的問題;「綠色EQ」則是從商業的角度來解題。 對於地球生態的維護,大家都有一致性的認知,明白再不落實綠色消費就要來不及了,而企業家顯然掌握了這一個原則與心理,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要,於是生產了所謂的綠色商品,實際上是漂綠的商品,來滿足消費者那種害怕買到對地球有害或對人體有害商品的恐懼心理,達到銷售的目的。 在行銷的過程,各行各業負面的真相不斷的被淡化。
什麼是漂綠呢?維基的解釋是: 漂綠(Greenwash)是由「綠色」(green,象徵環保)和「漂白」(whitewash)合成的一個新詞。用來說明一家公司、政府或是組織以某些行為或行動宣示自身對環境保護的付出但實際上卻是反其道而行。他們投入可觀的金錢或時間在以環保為名的形象廣告上,而非將資源投注在實際的環保實務中。
商業廣告引誘我們消費:購買A商品可以拯救地球,買B商品可以為地球創造更美好的未來,購買C商品一起做環保。環保變成了一種廉價的專有名詞代表,就好像在洗腦一樣,只要使用這些環保專門術語,無疑可以化解人類對自然生態的憂慮,原來愛地球這麼簡單。此外,網路與部落格也被頻繁廣泛的使用著,製造者說明產品的原料與製造地,但它的真實性如何呢?實在啟人疑竇。
作者丹尼爾˙高曼透過「綠色EQ」這本書,教導我們什麼是「生態智商」,就是從自己的消費行為做起,知道自己的行為如何對自己的健康、對地球、對社會產生衝擊。生態智商既然那麼重要,新技術也日新月異,這種與環境共同生存的智慧,每個人都必須靠別人協助,也就是「互助合作」,運用集體的力量,將資訊集結起來使之透明化,才能駕馭。
資源回收與減少購買比不上在製造端設計時,就將生態衝擊做為考量。生態的衝擊以產品生命週期為評估基礎,包括三個領域:地質圈 (包括土壤、空氣、水、氣候)、生物圈 (包括人類身體、其他動物與植物)、社會圈 (人性的考量,如工作條件)。將這些數據化,清楚的標示在商品上,使商品徹底透明化,這衝擊不僅限於地球環境,包括我們的健康以及社會的公義都要周全考量。如果有這樣具公信力又簡單清楚的資訊,關心的人很容易就能做出選擇。評鑑不好的商品,自然銷售就會變差,生產者被迫必須做出改變。消費者等於是用鈔票當選票,對環境的保護做出一份貢獻。
支持真正的綠色商品與企業,就必須建立這樣一套「產品透明化資訊」的知識系統,讓消費者與企業都擁有綠色智能,才有可能成為正向的改善機制。這個機制對真正有效節能減碳的廠商,有正面鼓舞的作用,也能使企業主扭轉觀念:環保才有賺錢機會!綠色特質也讓商品有高價值、高市占率、高顧客忠誠度,真正的環保才有生存空間。
在網路上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消費意識抬頭的今天,正在持續的進行揭發漂綠的行為。產品如何避免被貼上可怕的「green wash」標記,是企業掌舵者的的智慧,也是所謂的防禦策略,目前正被許多領導品牌採用,因為他們要在這高度網路化時代努力實現真正的「Good Citizenshi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