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節能』成為建築的基調
綠鳥(環保人士)們最嚮往的生活就是eat green, grow green, plan green;建築物的節能就屬plan green中的一環。
拜讀了胡湘玲 博士的「太陽房子」之後,才知道台灣現在最夯的綠建築話題,在積極的德國人心目中,活出一個注意細節的綠生活,早就是一個基本的生活態度。他們對於建築物的細節、精算,簡直面面俱到!在今年311日本海嘯造成核災以來,世界各國不是紛紛凍結核廠,就是暫時關閉核廠進行安檢,但對環境友善的德國早在十幾年前,就已中止核能的使用,通過「再生能源法」,推出綠色能源、節能科技與太陽房子,使經濟與環境作強力結合。
自由堡:集合式住宅(比獨立住宅節能)的整建工程,外牆全鋪滿太陽光電模組帷幕,完全沒有令人討厭玻璃帷幕的刺眼強光,強調老房子整建比新建屋還節能。另外還有令人瞠目結舌的樹房子,夏天背對著太陽旋轉,冬天卻能面對著太陽轉動,節能、減廢、隔熱、採光好、美觀、健康舒適、實用又便宜,產的電自己都用不完,cool!其實太陽光電板的產能效率不高,可以有這樣的成果完全是因為考慮到建築物本身的節能。有了陽光,難怪沒有自然資源作為奧援的自由堡,可以吸引追尋愜意綠生活的綠鳥來此定居。
明斯特:相信嗎?冷氣比暖氣耗能!在腳踏車充斥的大學城明斯特,有一座展示「永續建材」的建築與能源展示中心,成為產官學與消費者之間的透明溝通網絡,以鋼、木、石、玻璃興建。隔熱建材的使用、開窗的方式、在地資源的利用和被動式的節能方式,創造了低耗能又舒適的生活。他們的隔熱建材真令人嘆為觀止,有大麻、亞麻、羊毛、木頭纖維,也有用回收舊報紙和舊衣製成的纖維磚,加上在地的技術工法,擁有絕佳的隔熱效果以延遲熱傳導,這是相同厚度的水泥牆無法比擬的!更重要的是永續建材不會對氣候造成影響。
柏林:有一棟「柏林能源論壇」建築是「未來辦公室建築」之ㄧ,得過德國的建築物理獎。做事不含糊的德國人,把190根水泥柱打到8.5m 的地下,利用土層隨著季節變化儲存冷或熱,將能源科技與再生能源作巧妙的結合,為了建造低耗能的家園,真是機關算盡!為了善用太陽光電,有七百多座的教堂都穿上了太陽光電板,連古蹟也不例外。他們的努力溝通,以尊重歷史的態度來達成生態合諧的成就,值得世人學習!
魯爾區:曾經沒落的重工業之城魯爾區,是全國失業率最高、居民嚴重老化的地方,高油價時代來臨,又再度因為燃煤火力發電、天然氣、燃油與生質能發電,成為德國最大的能源供應中心。尤其是最有意義的再生能源-生質能發電(可以減低溫室氣體的產生),可以在不釋放有毒物質的條件下,轉換成乾淨能源,供家戶與電廠使用。最令人稱道的是,因著科技與節能的結合,利用井中沼氣產能的夢仙旎舊礦區成了未來建築的理想典範,這個太陽房子用玻璃光罩調節室內日照、溫度與溼度,來創造舒適的微氣候環境。來這裡不用看天氣,無論室外是多惡劣的天氣,一進入,都是明亮溫暖的好天氣。
過度重視核能與倚賴石化產業的台灣,也欣見重視永續建材與再生能源結合的台大綠房子、成大的綠色魔法學校與久典台電南展館等作品。房子和能源有絕對的相關性,外殼的節能似乎是台灣比較弱的一環,節能建築必是未來的新趨勢,高緯度的德國都能將太陽所提供的能源使用到如此淋漓盡致,太陽能源豐富的台灣,更須將建築與氣候做更強力的結合,以打造更舒適節能的空間,希望德國能、台灣也能!
台灣不需要核電廠,需要的是人民節能的再教育,政府的政策等來配合。畢竟不管是何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減少能源的耗用,才能避免能源爭奪大戰的產生,但願我們都能成為太陽房子的新居民,住進去之後大家都不必再使用健保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