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有情、我也有義
一直以為路是人走出來的,來到阿帕拉契山徑才知道路是人做出來的,
而最上乘的美學是做過不留痕跡—徐銘謙
從前孩子們小的時候,經常有機會帶他們去爬山或是生態旅遊,也常有機會踩在各式各樣的步道上,有水泥石階的、木製棧道與原始自然土徑等。常常的,初接觸環保知識的我會去思索究竟哪一種鋪面才是最正確的步道呢?可惜不太上進的我一直沒有那個熱情去尋找答案,直至今日被迫鴨子上架(應該說誤打誤撞才對!),看到這本銘謙老師的作品,才恍然大悟解開心中曾經有過的疑惑。
有熱情、有興趣去做一件正確的事情所得到的果效當然驚人!銘謙老師經常在思考什麼才是「好」的步道,於是乎她遠赴美國「阿帕拉契山徑學校」參與一個六週的學習課程,她書上說這是一個追隨「夢幻步道」的旅程,她學會了像山一樣”思考”、聽步道在”說話”,每天都有新視野。她從完全不懂步道,利用她的熱情克服了種種的障礙,不僅學會了鋪設泥土路、石階、修建山屋、廁所和木板橋,還精益求精的發明了新的碎石方法,號稱工作隊的傳奇人物,還因為愛發問,被封為「愛問一千個為什麼的銘」;此外她被譽為台灣之光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她還被領隊讚為最喜愛義工的前五名咧!
銘謙老師真的是一位令人欽佩的女性,她隨時有辦法以宏觀的角度或微觀的角度互相切換的去看事情,什麼才是好的步道?步道對周圍環境究竟有何影響?如何將影響降到最低?因為讓政府發包的步道,往往淪為濫墾,有辦法結合民間熱情和專業,建造出最理想的夢幻步道嗎?我們喜歡親近大自然,但是我們真的理解大自然嗎?
這條全長約為3500公里的阿帕拉契山徑,是無數人次步道志工參與完成的偉大工程,目前還不斷的擴大增長當中。人工所做的步道,以不留痕跡的工法完成,對環境衝擊降到幾乎沒有,這才是真正熱愛大自然、理解大自然的方式。看到這本書,真的發現美國人愛環境愛生態愛到骨子裡,若我們再不更改我們對環境的方式,真正的去理解它的存在,愛它親近它卻反而傷害了它,這絕非我們的本意。
讀這本書,不需要專業的知識,不必是專業人士,白話易懂而親民,但願我們有生之年有機會經過步道遊歷山林,能夠體驗到環境與我們對話,就像書中說的:「當你彎下腰來,你便會聽見我輕聲歌唱的詩句,有時是山椒魚鑽洞泥土的窸窣,有時是樹梢高昂的鳥語,有時是風吹樹葉的松濤,有時是掛雲大山的靜謐,就像戀人叼絮的鳥語,當你聽見,你會知道那就是緊密相連的愛。」